这几年,经销商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,究其原因:
1. 互联网平台和各类B2B平台,大肆入侵经销商的地盘,携终端门店抢占市场;
2. 终端门店,黏度低,哪家便宜哪家支持力度大,就倒向哪家;
3. 品牌商为了扩大销量,不断的扩大经销商数量甚至扁平化市场。
那么,作为经销商这个主体何去何从?
业界出现两种苗头,要么往上冲做自己的品牌,要么侵入终端门店。很显然,想要做成自己的品牌,或者建立自己的直营终端,难度其实很大的,甚至是毁灭性的。
分析问题
我们先看看作为经销商的经营数据,大部分经销商有“两多”的特征:
一是:商品SKU多
二是:客户数量多
同时,还有“三种”现象:
现象1: 大部分客户只经营少部分商品;
现象2:少部分商品贡献了公司大部分销量;
现象3: 头部客户和核心客户占总客户数量不到30%,大部分客户销量很少。
很显然,经销商群体的经营管理很粗放,传统的“接单、抄单模式”,把人的精力已经耗尽,根本没精力、更没意识去分析“客户应有的销量”是多少。
经营的水准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。例如:靠头脑去想想哪些客户没拿货了,哪些客户不正常。
企业诉求
如何做到“让每一个客户实际拿货多少”达到“应该拿货”的水平呢?
这就需要转型为“客户经营模式”。
案例分析
笔者走进一体育用品的经销商,发现一组数据,给大家分享一下:
头等客户:每年进货50万以上,大约20家;
核心客户:每年进货20-50万,大约50家;
中小客户:每年进货5万-20万,大约300家;
小客户:5万以下,大约1200家。
半年没拿货的客户达到1500家以上。
当笔者和客户一起整理出这个数据,该老板显得很惊讶。
也就是说,该公司超过1半以上的客户,是处理休眠或者松散合作状态。
为什么导致这样的结果呢?
1. 一把手客户经营的意识缺乏;
2. 传统的接单模式,让员工被动的接单、不断的回微信,根本没精力经营客户;
3. 主动回访客户极少,拿老板的话说“想起来就打或者有时间就打”。
“顾不上”成为经销商的通病。
如何从“接单抄单模式”升级到“客户经营模式”呢?
解决方法
Part 1:提升订单处理效率
让商品数字化、在线呈现!
一则:可以向客户展示公司经营的“所有商品”,让价格在线、库存在线、商品描述在线;
二则:启用“价格跟踪”,让不同的客户看到属于自己可以进货的价格,快速下单,做到订单自动化透明化处理,提升订单效率。
让原本只能考业务员记价格、或者微信电话订货的速度提升数倍以上,节省出人力。
Part 2:搭建上下游营销平台
在“不促不销”的商业社会,经销商群体的各类新品、促销在线数字化呈现!
不再依赖人的传达,或者客户问了才知道促销政策。
Part 3:打造客户经营模式(重点部分)
首先,我们把客户分级分类。如下图所示:
其次,我们把每类客户“应该有的联系频率”给标准化。
例如:
头等客户——3天联系1次
核心客户——7天联系1次
小客户——30天联系1次
休眠客户——60天联系1次
然后,我们根据“回访行为”和“交易数据”去分析客户,看看客户交易是否正常,这就需要打通企业的进销存数据。
我们从“年进货金额、上月进货金额、本月进货金额、上次进货金额、上次进货时间、进货次数、回访次数、巡店次数、应收款”等交易数据,快速分析客户。
最后,我们制定出“客户回访制度”,让业务员盯死客户的交易数据,做到“该进货时、盯死到位”。
最终,做到每个客户达到应有的进货水准。
后记
经销商群体最大的价值就是服务,当我们在“接单抄单模式”下,精力耗尽的现状下,必须借助互联网工具提升效率,腾出精力去做好服务。
而服务的最终目标是“服务好客户、盯死客户”,让每一家客户达到应该有的合作深度。
只有做好了客户经营模式后,我们才能走向经销商的下一个里程碑——和下游门店一起抱团打天下,和同行一起组成供货联盟。